歡迎來到親寶網
親寶網
 親寶網 >> 新生兒 >> 關於新生兒 >> 小兒低血糖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新生兒喂養新生兒護理新生兒疾病新生兒問答關於新生兒

小兒低血糖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1.神經症狀方面的鑒別診斷:

  1.對發作性(特別在空腹)精神-神經異常、驚厥、行為異常、意識障礙或昏迷者,尤其是對用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治療的糖尿病患者,應考慮到低血糖症的可能,及時查驗血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低血糖病人在就診時血糖正常,並無低血糖症狀,往往僅表現為慢性低血糖的後遺症,如偏癱、癡呆、癫痫、精神失常、兒童智商明顯低下等。以致臨床常誤診為精神病、癫痫或其他器質性腦病(如腦炎等)。因此,應與其他中樞神經系統器質性病變的疾病相鑒別,如腦炎、多發性硬化、腦血管意外、癫痫、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糖尿病非酮症高滲性昏迷、精神病、藥物中毒等。

  2.空腹、餐後數小時或體力活動後出現交感神經興奮為主要表現的低血糖症,應與具有交感神經興奮表現的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嗜鉻細胞瘤、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等相鑒別。

  2.伴發急性感染的低血糖性昏迷或抽搐,應與以下疾病鑒別。

  1.細菌性痢疾:中毒症狀重,有膿血便。

  2.肺炎:中毒症狀重,肺部有細濕哕音,X線胸透或胸片有肺炎改變。

  3.腦膜炎:中毒症狀重,有腦膜刺激征。可有皮疹,腦脊液有改變。

  3.鑒別各種原因造成的低血糖的診斷程序

  空腹低血糖發作還是餐後發作:根據低血糖發作與進餐的關系初步確定是功能性的還是器質性的。若是進餐後發作的低血糖,多數情況下是功能性的。系因食物剌激下,迷走神經興奮,胰島β細胞釋放過多胰島素引起低血糖;相反,空腹發作的低血糖,說明胰島β細胞自主性地釋放過多胰島素,多為器質性病變。尤其要警惕β細胞瘤。

  尋找餐前低血糖發作的器質性病變的證據:腹出現的低血糖樣症狀時首先懷疑β細胞瘤,其次應排除胰外病變引起的低血糖。先進行饑餓試驗。饑餓12小時測血糖,若血糖大於2.8mmol/L延長至72小時,同時定期采血測胰島素及葡萄糖濃度並計算胰島素(μu)與葡萄糖(mg/dl)之比,即I/G之比。若I/G在0.3以下,血葡萄糖濃度大於2.8mmol/L可視為正常,隨訪觀察。 若I/G在0.3以上,不論血葡萄糖濃度是否低於2.8mmol/L均應疑及β細胞瘤。 若I/G在0.3以下,血葡萄糖濃度小於2.8mmol/L應根據營養物攝取情況、肝功能檢查結果排除營養不良以及肝衰竭所致低血糖。若無上述病因,應尋找胸腹腔惡性腫瘤的證據,排除這些腫瘤產生胰島素樣物質所引起的低血糖。

  此外,還應注意檢查垂體、腎上腺皮質機能,排除席漢-西蒙綜合征、阿迪森病所致低血糖。

  餐後低血糖發作:患者體內胰島素分泌高峰延遲。患者進餐後,體內胰島素的分泌量較少,低於正常人;當血糖逐步達到高峰時,胰島素的水平卻未達到高峰;當血糖逐漸下降時,胰島素的高峰來臨了,其峰值可高於正常人水平。此時體內的葡萄糖已大部分消耗,出現了胰島素的相對過多,故而產生了反應性低血糖。餐後低血糖反應也可以是2型糖尿病發病前的一種現象,這類患者進餐後胰島素的釋放慢於血糖水平的升高,因此當血液中的胰島素濃度達到高峰時,血糖水平已開始下降,從而發生低血糖反應。

關於新生兒
養胃,從孩童期開始

觀察幾年的統計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小兒胃病患病率正在不斷地上升。

寶一歲多,不會說話和走路,怎麼辦?

寶一歲多,不會說話和走路,

如何阻斷乙肝母嬰傳播?

如何阻斷乙肝母嬰傳播?   孕前:懷孕前做有效療程的抗病毒治療

13個月幼兒可以每天喝豆漿麼?

13個月幼兒可以每天喝豆漿麼

Copyright © 親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