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親寶網
親寶網
 親寶網 >> 1到3歲 >> 1到3歲教育 >> 別讓規則在親子間築起心牆
1到3歲飲食1到3歲護理1到3歲疾病1到3歲教育1到3歲問答

別讓規則在親子間築起心牆

僵化的家庭規則讓她缺乏情感表露和共情能力

靜宜因為無法跟別人建立親密的關系而苦惱。雖然做事一絲不苟的靜宜在工作上無可挑剔,但在周圍人眼裡,她顯得有些不近人情,不喜歡跟人交流,也從不在別人面前表露情感,所以和同事們關系都很一般,身邊也沒有知心的朋友。

結婚後,靜宜和丈夫在生活上也格格不入。她習慣了理智冷靜、循章辦事,平時對先生少有溫情流露。每逢生日、結婚紀念日,丈夫總會買束花、送個小禮物給靜宜,希望增進夫妻之間的感情。但每次靜宜都一副不為之動容的樣子,還總把那句“沒什麼必要”的口頭禅掛在嘴邊,給丈夫的熱情潑涼水。時間長了,丈夫和她越來越疏遠了。

臨床診斷:過多、僵化的規則使孩子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受到阻滯

家庭中的規則往往會被孩子內化,從一代傳承到下一代。過多、僵化的家庭規則常常會通過語言和非語言途徑作為一種沒有選擇、不可抗拒的信息傳遞給孩子,產生強制性和破壞性。如果孩子迫於規則而壓抑內心感受和情緒的表達,長大後會缺乏自我表露和共情的能力,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

媽媽的規則限制了孩子的情感表達

在咨詢中我了解到,靜宜是在極其嚴厲的教育下長大的。媽媽最講究原則,在家裡定下了不少規矩,比如早晨必須按時起床,吃飯的時候不許說話,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等。在靜宜的印象裡,媽媽留給她的是冷冰冰的感覺,對她和爸爸很少有感情流露,因為媽媽似乎更關心那些“正確”的規則。小時候,靜宜在媽媽面前撒嬌,或者表現出委屈、傷心,媽媽就會板起臉說: “別這麼軟弱。”然後一通正確的道理讓她心服口服。時間久了,靜宜感覺無法得到媽媽的理解和安慰,也就不再嘗試向媽媽吐露心聲了。

“正確、有用”的行動准則架起心靈的鴻溝

媽媽對規則的過於重視和對情感的忽視讓孩子很難在媽媽身上看到情感反饋。對靜宜的情緒表達,媽媽沒有給予關注,做出適當的反應,甚至批評孩子的情感表露是“軟弱”的表現,用說教的方式阻礙孩子表達情緒。久而久之,靜宜就學會了壓抑自己的內心感受,不在任何人面前表露情感,成長為講求實效的理智型女孩。

“正確、有用”是靜宜行動的准則。她面對問題理性冷靜,從不感情用事,因為在她看來,關注情感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對於工作,這些品質都具有積極意義,但在人際關系方面,由於對情感不重視,靜宜不善於表露情感,對於他人的情感表達也缺乏感受力和共情的能力。這樣的特點在別人看來是冷冰冰、缺乏人情味的,導致靜宜始終不能和周圍人建立起親密關系。

兒建議:規則離不開情感和自由的陪伴

兒童行為的塑造離不開規則的教育,規則的本意是保護孩子,讓孩子逐漸社會化。但沒有情感流動和自由的規則是僵硬的、遏制的,會讓孩子鮮活的生命黯然失色。

制定有彈性的家庭規則,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

如果父母想讓孩子馬上就遵守規則,機械地按規則執行,往往會引來孩子的反抗,建立規則的本來目的也會變質。在一些必須堅守的原則方面,要讓孩子明確知道媽媽可以容忍的底線,哪些行為是絕對不允許的。如果涉及一些非原則方面,不會產生嚴重後果,就應該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和犯錯誤的機會,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成長。

媽媽和芊芊約定好每天晚上6 點到7 點可以看電視,但是7 點已經過了,芊芊還在看,媽媽就問:“咱們約定的時間到了,怎麼還看呢?”芊芊央求媽媽:“這個動畫片還有一點就完了,讓我看完再關電視行嗎?”媽媽雖然擔心破壞了規則,但也理解孩子的心情,就答應了。動畫片完了新的節目又開始了,芊芊很想看,可是媽媽正看著她呢!剛才的要求媽媽並沒有批評,已經延長了看電視的時間,芊芊只好撅著小嘴關掉了電視。媽媽抱著芊芊說:“芊芊能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啦,媽媽真高興!”芊芊臉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多傾聽孩子,給孩子適度的情感反饋

家,是一個可以自由表達的地方。當孩子受到挫折或表達負面情緒時,媽媽不要急於做出正確或錯誤的判斷,也不要給孩子講大道理,應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表示理解和接納,同時讓孩子有機會宣洩不良情緒,孩子會感受到媽媽的愛和信任,有心理能力去承受規則,慢慢學習和適應規則。

媽媽去幼兒園接樂兒,老師說:“今天上繪畫課,別的小朋友都在認真給氣球塗色,只有樂兒坐著一動不動!”回家的路上,媽媽問:“樂兒,能跟媽媽說說上課的時候為什麼不畫畫嗎?”樂兒委屈得眼淚直打轉:“媽媽,老師教的時候我沒學會。我不會塗,老師就批評我了。”媽媽蹲下來對樂兒說:“喔,媽媽要是受批評了也會難過的,樂兒是不是很委屈、很難過?”得到了媽媽的理解,樂兒痛痛快快地哭了。媽媽說:“晚上媽媽教樂兒塗色,等下次上課樂兒就會塗了,好嗎?”樂兒擦掉眼淚跟媽媽回家了。

增加自身心理彈性,轉化家庭規則

每個家庭裡都有各種各樣的規則,有些規則會帶來安全和快樂,而一些禁止性和驅迫性的規則如“不許”、“應該”、“必須”,是不公平、不合適的,會引發孩子羞恥、自責或憤怒等痛苦體驗。0 〜2 歲是家庭規則最多被內化的階段,父母經過學習和自我反思,增加自身的心理彈性,可以覺察、轉化這些強制性的家庭規則,避免它們種植在孩子的內心深處,影響孩子今後的生活。

比如把對孩子的要求“你應該做個堅強的孩子”轉化為“你可以做個堅強的孩子”,“你必須有禮貌”轉化為“媽媽希望你有禮貌,但是如果有人要攻擊你、傷害你的話,你可以不禮貌”。把強制性的“應該、必須”變成具有選擇性的“可以”, 拓展選擇范圍,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讓孩子的生活充滿色彩。

別 讓“規則”淹沒孩子的自我

嘉勳已經24 歲了,還像小孩子一樣,凡事都要征求別人的意見。他無法自主地判斷什麼是對是錯,做選擇時困難,需要到處詢問別人的意見,而且即使已經做過的事,也要反復詢問,生怕自己做錯了。這樣,不僅把周圍的親人、朋友搞得很累,而且他自己也常常因為得不到一個統一的答案而困惑、痛苦。

由於缺乏承擔挫敗的責任能力,所以總是希望別人來為自己做決定,一旦事情不順利,就會把責任推給別人。這樣就容易和別人發生沖突,因為他一方面要依賴別人為自己拿主意,另一方面又要埋怨別人做錯決定,所以別人都不願走近他。面對別人的回避,他又會埋怨自己處不好關系,陷入深深的自責。

臨床診斷:規則教育的誤區讓他缺乏責任能力

經過深入溝通得知,嘉勳的父母個性較為刻板,他們對孩子的評價,都以是否符合規矩為標准。在嘉勳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制訂了一系列行為標准,希望他能夠“達標”。

用規則剝奪孩子的自主性

本來規則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它能幫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的局限性,更好地適應環境。但規則教育的主體是孩子,不是規則本身。如果規則教育的中心變成了單純地遵守規則,而忽視了孩子的主體性,孩子就可能形成一個以規則為中心的角色自我,而失去那個真正有生命力的真實自我,從而失去自我的自主性、創造力。所以嘉勳也就形成了一種習慣,做什麼事之前,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思考如何協調矛盾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是只做規矩要求的事。久而久之,規矩成了他的主人,占據了他所有的自我,他也就成了規矩的奴僕。

守規則成為自我價值感的唯一

自主感是體驗自我力量,獲得自尊自信的重要感受,自主感的缺失使自我變得特別脆弱。因為當自我不能在自主性、創造力上感受自我存在的價值,就會更加在乎作為守規矩的角色自我的價值。而規矩往往是別人制定的,自己是否符合規矩是別人說了算,所以缺乏自主性的嘉勳會特別在乎別人的評價。一旦評價不好,就會面臨自我價值的危機。

刻板的規則意識妨礙了責任能力的發展

對規則刻板地遵守,也讓嘉勳得到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逃避自我的責任。本來規則是要幫助孩子習得責任能力,讓他們理解規則的意義,知道次序的維護有利於保護自己的安全和權利,從而自願地承擔維持某種規則的責任。有了這樣的責任意識,不僅可以面對自己的缺點,而且可以根據人性的不同弱點,創造出更多有利於人類發展的規則。而嘉勳則不然,他恪守規則的原因恰恰是為了逃避責任,維護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完美形象,希望自己可以躲在規則背後,成為一個沒有缺點的人。他的目的是要掩飾自己,當然也就無力面對自己的弱點,承擔自我的責任。

嘉勳缺乏的正是責任能力,他承擔不了可能的不完美,就無法自己做出選擇,只能依賴他人。缺乏責任能力的原因與自我肯定的標准相關,如果一個人肯定自己是因為自己的完美,一旦不完美自己就一無是處的話,那麼他就很難具有責任能力了,因為錯誤對他來說意味著完美自我的喪失,而“我”又只能存在於完美自我中,所以任何一點失誤都將意味著自我的崩潰。在這個案例中,規則教育的誤區可能是導致這一人格結構的重要原因。

臨床診斷:保護孩子的自主性,走出規則教育誤區

規則教育的實質是要在保護孩子自主性的情況下,幫助孩子理解規則的意義,讓孩子可以在領悟規則對自身意義基礎上主動遵守規則,承擔規則的責任。而不是以規則為中心,去培養一個只能以規則角色而活著的人,或者為了避免懲罰而逃避責任的人。

 規則教育需要保護孩子的自主性

孩子從1 歲半到3 歲是自主性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的孩子開始有了關於“我”的自我意識。這正是自主性的萌芽。自主性是一個人能夠成為自己的基礎,對自主性的尊重,能夠保護孩子對自我意願的覺察,以及自我天賦能力的體驗,為將來走上自我實現的道路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礎。同時,這一階段也是孩子接受規則教育,以克服自我中心,更好適應環境的關鍵期。如何既保護孩子的自主性,幫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受挫的痛苦,獲得適應能力,就成了這個時期教育的難點。巧巧媽媽的做法正是在保護孩子自主性的同時,讓孩子去發現規則的意義,從而內化規則的意義成為指導自己行為的方法。

2 歲半的巧巧喜歡漂亮衣服,對衣服有自己的選擇標准,寧願受冷也不穿不喜歡的。每次巧巧媽媽都會尊重寶寶的選擇,有時明知道她的做法會有不好的結果,比如外面在下雨,巧巧卻堅持要穿白色的短裙。

媽媽也願意讓她自己去選擇,去嘗試。巧巧媽媽說:“我覺得寶寶知道自己濕、冷、餓還是不舒服。他們通過看、聽、聞、觸摸、品嘗來感知周圍的世界。”

不能把規則作為肯定孩子的標准

人的自信源於無條件地自我接納。如果規則成為認可自己的標准,孩子就可能逐漸遠離真實的自我,成為活在符合某種規則的角色自我中,這樣的自我不僅會隨時感受到人際評價的焦慮,而且也會使真實的自我實現之路走上歧途。所以教育者切忌用某種標准來論斷孩子的價值。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獨特性,他們需要成為他們自己,規則只是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那個不是他們的角色。像3 歲的梅梅很害羞,和媽媽一起遇到熟人也不好意思打招呼,可每次媽媽總會說同樣的話:“叫人啊,你這孩子,真沒規矩。”梅梅因此更加害羞,一見到熟人就會躲起來,因為“沒規矩”的標簽已經成了她自我的標志。她要掩飾這個“不好”的自己,所以就更回避人群。

規則教育不是對責任的逃避

教育孩子遵守規則的原因不是去教他們如果躲避責任。一些教育者會用剝奪關愛、認可,讓孩子受到羞辱、責打等嚴厲的懲罰手段來要求孩子遵守規則。這不僅不能使孩子理解規則的意義,學會主動承擔起遵守規則的責任,反而使孩子遵守規則的原因變成了對懲罰的逃避,這不是在培養責任意識,而是在灌輸逃避責任的意識。像5 歲彤彤的家教很嚴,特別是對看動畫片的時間做了嚴格的規定,一旦違反規定,媽媽都會非常嚴厲地斥責他。所以只要是媽媽在家,他都會表現得很好。可一旦媽媽離開片刻,他都會抓緊時間偷看一會兒,聽到媽媽回來的腳步聲,又馬上關掉電視,裝作什麼都沒有發生。顯然,彤彤並沒有建立規則意識,而是學會了如何偽裝自己,逃避懲罰。

1到3歲教育
7~9個月寶寶輔食添加

蒸蛋黃羹材料: 雞蛋黃、菠菜葉、胡蘿卜丁、水適量

一歲半的寶寶只放臭屁不拉屎,怎麼解決呀?

一歲半的寶寶只放臭屁不拉屎

怎樣區分是鞘膜積液還是小兒疝氣

概 述 需要與睾丸鞘膜積液相鑒別的疝氣是

9個多月寶寶補鋅什麼補品最好?

9個多月寶寶補鋅什麼補品最好

Copyright © 親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