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親寶網
親寶網
 親寶網 >> 0到1歲 >> 0到1歲護理 >> 寶寶的“另類饑餓”
0到1歲飲食0到1歲護理0到1歲疾病0到1歲發育0到1歲知識嬰兒心理0到1歲問答0到1歲互動

寶寶的“另類饑餓”

當肚子餓的時候,饑餓感就會出現,如果你很容易理解這種“生理饑餓”的話,那麼你知道嗎,人類還有另一種饑餓,叫心理饑餓!或許對於成人來講,心理饑餓並不難理解,那我們的小寶寶們也會有心理饑餓嗎?

盡管此刻誰都能猜到答案是肯定的,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仍有不少困惑,試想:這些“小不點兒”只曉得吃睡拉撒……哪裡會有什麼心理需求?其實,出生後的寶寶隨著大腦的迅速發育以及與外界的廣泛接觸,不僅身體在長大,他們的感覺、知覺、情感和語言等也開始萌芽並迅速豐富起來,如果此時的寶寶一直處在“心理饑餓”狀態的話,就會累及他們的身心發育!

怎麼?想了解你家寶寶的心理狀況嗎?接著往下看吧——

感覺饑餓

感覺是我們心理活動的最簡單的一種形式,或者稱之為皮膚饑餓。正如寶寶胃腸,如果缺少了食物就會感到饑餓一樣,他的皮膚缺少父母滿懷愛心的撫摸,也會感到“饑餓”。胃腸的饑餓,會影響孩子身體的成長;而“皮膚饑餓”則會妨礙其智力的發育。因此,父母在工作之余要多與孩子接觸,兒童保健專家認為,嬰幼兒的生長發育離不開父母的親密撫摸,具體可采用“抱、按、捏”等方式。

抱:是嬰兒最輕微的活動。當嬰兒在哭鬧不止的時候,是最需要從抱得到精神安慰的。因為每當頭與頭、胸與胸貼在一起,伴隨著父母充滿愛意的表情,嬰幼兒就可以感覺和領會到父母的愛,他的身體和情緒都會放松下來。所以,在孩子哭鬧這種“特殊語言”的要求下,大人要多抱一抱你的小寶寶,這也有助於培養嬰兒的感情思維。

按:父母用手掌對嬰兒做輕微的按摩。可先取俯臥位,按摩從背部至臀部下肢;再取仰臥位,從胸至腹部,再到下肢,每行10-20次。按摩不僅能鍛煉胸背腹肌的,減少脂肪細胞的沉積,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還可以增強心肺活動量和腸胃的消化功能。把孩子抱在懷中時也可做局部按摩,比如:用手摩擦嬰兒手臂、手指,或用臉或手輕輕撫摸小兒的前額和臉頰等。

捏:是父母用手指對嬰兒進行捏揉,捏比按稍用力,捏揉可以使全身和四肢肌肉更加堅實。一般先從兩上肢至兩下肢,再從兩肩至胸腹,每次做 10-20次。在捏揉過程中,小兒胃泌素的分泌和小腸的吸收功能均有改善,捏揉對脾胃功能虛弱,消化不良的嬰兒效果非常顯著。

母嬰世界提醒:按摩、捏揉不宜在進食當中或食後不久進行,否則易致食物吐出或嗆入氣管。最好選擇食後2小時進行。操作手法要輕柔,稍用力時也要以嬰兒感到舒適為度,注意不要讓其受涼,以防感冒。父母在撫觸孩子時,表情要自然大方,別做擠眉、歪嘴等怪誕動作,以避免嬰兒模仿形成不良習慣。

情感饑餓 

咿咿呀呀的嬰兒不會象我們大人一樣可以有多種方式來表達生氣、憤怒、不滿等不愉快的情緒,但這不等於他們沒有負性情緒的體驗。當他們需要母親的擁抱時,或者他們的需要沒有滿足時,他們會用“哭聲”來表達這種情感需要,如果他們需要摟抱的願望得到了滿足,哭聲就會嘎然而止,臉色隨之“由陰轉晴”甚至“彩霞滿天”。當然,寶寶的這種情感饑餓完全可以來自不同的情感需求: 

生理需求的哭 生理需求的哭往往是以下原因造成的,尿布髒了或濕了、餓了,渴了、太熱(會流汗)了或太冷(會手腳冰冷)了、太吵了、光線太亮了或是太暗了。寶寶這些基本生理需求的哭泣,是比較好解決的,只要滿足寶寶的要求就可以了。

照顧需求的哭 那些所謂“磨娘精”、難帶的寶寶,往往會發出需要別人照顧的哭。這些寶寶黏人、易受驚嚇,性格上比較敏感,適應性差。照顧需求的哭聲比較小,甚至會盯著大人或伸出雙手,就表示他只是想要抱抱,想要有人陪他玩。

病理狀況的哭 假如寶寶哭聲比平常尖銳而淒厲,或握拳、蹬腿、煩躁不安,不論如何抱也無法搞定,就可能是生病了!當身體不適引起疼痛的感覺時,不會說話的嬰兒一定用肢體語言和哭聲來表達。此時他會握拳、蹬腿、煩躁不安,哭聲特別尖銳或淒厲,這時就應該警覺是病理狀況引起的哭泣。

所以為了滿足嬰兒的情感需求,媽媽應做到:

1、及時哺乳,哺乳時要將嬰兒抱起,並且要一邊哺乳一邊同嬰兒溫柔地說話,使嬰兒將飽腹感、被抱感、撫慰感同媽媽結合在一起。

2、18個月以前的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安全感,因此母親應該盡可能地滿足孩子對依戀的需要,至少在嬰兒出生3個月內,嬰兒一啼哭,母親或保育員就應該馬上摟抱他,給他溫暖和安全感。這時大可不必擔心因為過分的溺愛而把孩子慣壞了。

知覺饑餓

隨著寶寶的長大,他們開始對外界有了越來越多的認識,顏色、形狀甚至空間位置都會被整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到處都十分新鮮的世界。可以想象,這時如果孩子的知覺發展沒有得到滿足,他們就會產生著知覺饑餓。抱著小寶寶走出家門,置身於大自然的廣闊天地時,他們會表現出無比的高興與激動,眼睛不住地看,小嘴不停地咿呀做聲,兩只小手不停地揮動。奧妙何在?原來大自然的聲、光、色、形等新鮮事物,迎合了他知覺發展的需要,滿足了他的“知覺饑餓”。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不妨借此“大做文章”,如在小床或搖籃前擺一只魚缸、吊一只鳥籠、或懸掛彩色畫片、或抱嬰兒到室外直接觀賞大自然,讓小寶寶的視、聽感官“吃”飽“喝”足,這樣既滿足了他們的感覺饑餓,又能健腦益智,可謂一舉兩得的美事哦。 

*急轉彎走:利用戶外的樹、桿等物體當作轉彎標志,也可以帶孩子去有迷宮隧道等設施的游樂場所。引導孩子做急轉彎行走動作。訓練寶寶的步伐控制能力。

*走小橋:用普通的書鋪成一條“小路”,如果可能還可以墊高一點兒,也可以鋪設成有彎道的“路”,讓寶寶自己在上面走走。也可以利用戶外的花台、比較窄的小坎引導孩子完成。訓練孩子的身體平衡能力。

*走走停停:您可以和孩子邊念兒歌,邊做走路的游戲。 “寶寶媽媽走一走,走過大門口,遇到一條老黃 狗,嚇得他們不敢走,停!”。在念“停”的時候,您的聲音要特別提高,表情要顯得突然、興奮。反復幾次以後,孩子就可以記住兒歌,會很好地配合兒歌來完成對自己步伐的控制。用兒歌的形式訓練孩子學習控制步伐,增強孩子的肢體控制能力。

語言饑餓 

從孩子呱呱墜地的第一串哭聲到喃喃學語,直至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期間只不過一、二年光陰。時間之短充分反映出小生命語言發育的迅猛以及表達需要的強烈。他們簡直是在爭分奪秒地觀察、模仿、學習。其實,語言也是人的一種本能要求。 

有人做過一個有趣的試驗,將受試者禁锢在一間房子裡,餐餐供給美味佳肴,但不能做任何事,不能與外界接觸,也不許與人通話,結果這些人只堅持了短短3天,第4天便像逃犯似的逃出了實驗室。這個試驗證明了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任何年齡的人都離不開,故父母應不失時機地、主動地與寶寶對話。在寶寶體格與智力發育的過程中,滿足孩子對語言的需求幾乎與母乳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

在生活中,小爸小媽們可以和寶寶玩些語言游戲:

*耳語傳話

您先在寶寶耳邊說一個詞匯,比如:孩子比較熟悉的“大高樓、塑料球”;孩子不熟悉的詞匯“核戰爭”;四個字的詞匯“兒童玩具、三維動畫、科普教育、恐怖事件”;多個字詞匯“中國的萬裡長城、昆明的茶花”,讓寶寶傳話給爸爸,看寶寶能否傳對。

同樣的游戲方式,您還可以嘗試在寶寶耳邊說一個簡單的、有並列結構的句子,比如“我要吃蘋果、香蕉,到商場買牛奶、蔬菜”;或者增加數字的句子,比如“天上有3只鳥、地上有2只小白兔”;或者增加空間方位名詞的句子,比如“櫃子上面是花瓶,桌子下面是皮球。”

益處:培養親子關系,讓孩子養成認真聽人說話的習慣,提高孩子的語言瞬時記憶力和理解能力。

*聽音完成動作

媽媽說,寶寶做,並且提前准備好相關的物品充當道具。

A、拿毛巾幫洋娃娃洗臉(不是拿香皂,不是給小熊洗,是給娃娃洗臉);

B、拿盒子裡的果凍給小熊(是盒子裡的果凍,不是盤子裡的果凍;果凍是給小熊,不是給洋娃娃);

C、拿茶幾上面的書講故事(不是床頭的書)。

益處:在這類游戲中,父母結合日常生活過程來設計就可以了。當孩子比較配合的時候,我們在給孩子下命令的時候要想想用什麼語句,才能收獲好的效果。

* 過家家

准備過家家的玩具,如果能有其他小朋友參與就更好。您在玩的時候可以做這樣的引導:“能把你的小鍋借我一用下嗎?”看孩子怎麼回答。孩子可能會說:“這是我的,不給您玩!”也可能會痛快地答應您:“好吧!”

根據孩子的年齡,您准備一些孩子可以聽懂的話,穿插在游戲中。游戲最終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回答問題,而是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孩子和孩子之間或是孩子和成人之間形成平等的交流關系。當然,這樣的游戲最好是孩子之間玩耍比較好。

益處:創設游戲環境,讓孩子在群體游戲中學會交際語言。

* 整合式交流

當寶寶看到馬路上來來往往的汽車而手舞足蹈時,父母可以說:“這是什麼呀?汽車開過來喽!開過去喽!”;或是聽到雨聲,可以讓寶寶學說“滴滴答,下雨啦”;或是吃美味的菜肴時,可引導寶寶說,“吃飯”、“香噴噴”、“真好吃”等。

益處:這樣做不僅能增進良好的親子情感,而且能促進寶寶由單詞交流進入單句、短句的交流,開啟寶寶的認知大門,讓寶寶在學習語言的同時獲得一些最簡單的生活經驗,鍛煉他的記憶力和注意力。

0到1歲護理
含糖高的食物對嬰幼兒的危害大

  含糖高的食物對嬰幼兒的危害大   有人作過這樣的研究

與寶一起睡 可能害了娃

  SIDS症是導致年幼的孩子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患SIDS症

職場媽媽母乳喂養的必備用品

    職場媽媽母乳喂養的必備用

有助於寶寶骨骼發育的粥品

軟糯香甜的粥品是寶寶最喜歡的食物之一,除了好消化,

Copyright © 親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