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親寶網
親寶網
 親寶網 >> 0到1歲 >> 0到1歲飲食 >> 沒人告訴你的輔食真相
0到1歲飲食0到1歲護理0到1歲疾病0到1歲發育0到1歲知識嬰兒心理0到1歲問答0到1歲互動

沒人告訴你的輔食真相

作為爸爸媽媽關於輔食你一定了解很多,並嚴格執行著,但有些事你可能不知道,讓你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坑了娃",小編今天就細數那些沒人告訴你的輔食真相,千萬不要錯過哦。

1.骨頭湯補鈣

高湯是中國人民的摯愛,尤其是燒成"乳白色的像牛奶一樣的湯",簡直被視為滋補聖品。

真相:

?湯的營養價值並不高:主要問題在於脂肪、鹽過多,而真正有營養的蛋白質絕大多數還是保留在肉裡。乳白色的湯裡除了少量可溶性的多肽和氨基酸外,其他營養成分極少,且因為含大量飽和脂肪、膽固醇和嘌呤,是不折不扣的垃圾食品(營養價值低,有害物質多),唯一的優勢就是它美味(因為有少量含氮浸出物)。

?骨頭湯不補鈣:骨頭含鈣,但不溶於水。按照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每日鈣攝入量800毫克,換算成骨頭湯的話得喝幾十升。給孩子喂魚湯、肉湯,用骨頭湯來沖米粉都是典型的坑娃輔食。

2.紅棗補血

純母乳喂養的寶寶,由於6個月後母乳中的鐵含量很少,如果不正確添加高鐵的輔食,容易發生貧血。一般輕度的貧血可以通過合理的輔食來補充,而中度以上的貧血應該補充鐵劑。不少老人一聽貧血都急壞了,在寶寶的輔食裡拼命加紅棗來給寶寶"補血"。

真相:

有關紅棗補鐵補血的說法大概只是出於"紅"的聯想,沒有醫學、營養學依據。確實,鐵的補充對於制造更多的紅細胞至關重要。只是,每100克干紅棗的含鐵量平均只有2毫克。而每100克豬肝的含鐵量可以達到25毫克以上,就連油菜的鐵含量也可以達到3毫克/100克。

把紅棗當成一種普通食物添加到輔食裡本身沒有錯,但若是用紅棗來"治療"寶寶的貧血狀態,就真的是坑娃沒商量了。

含鐵比較高的輔食:紅肉、動物肝髒、豆類、一些深色的蔬菜。若醫生建議額外補充鐵劑,應該予以補充,這跟"吃藥"是兩碼事兒。

3.吃鹽長力氣

這個源遠流長的傳說真是無力吐槽,所有的權威輔食指南都建議1歲以內的寶寶食物中不額外添加鹽,以避免過多的鈉造成腎髒的負擔。而食物本身也是含有一定的鈉的,寶寶不吃鹽不會沒力氣。

真相: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建議,烹制嬰兒輔食時不要加鹽,不加調味品,少放糖。

4.果汁、菜水補維生素

寶寶滿6個月後,可以添加水果和蔬菜,但應該是研磨成泥狀的果泥、菜泥,而不是果汁或者菜水。果汁香甜可口,喝慣了果汁的寶寶拒絕白開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鑒於肥胖和齲齒的風險,所有含糖飲料都不推薦給寶寶飲用。

真相:

蔬菜本身含有的大量維生素、纖維存在於菜泥中,菜水、菜汁中含量都非常少;給寶寶喝了碗菜水,吃下去的基本上是水,營養成分很有限。而且用水煮過後,蔬菜上的農藥、化肥、有害菌、草酸會溶於水中,危害到孩子的健康。正確的做法是焯燙過的水不要,蔬菜撈出研磨成菜泥作為寶寶的輔食。

正確的輔食:果泥、菜泥

5.米油賽黃金

米湯、清稀飯是很多家庭選擇的給寶寶的第一輔食,這其實完全是錯誤的。

真相:

?米湯的主要成分是水

白白占了寶寶本身很小的胃容量,卻沒有什麼可靠的營養成分。清稀飯比不上稠粥,與市售的配方嬰兒米粉更是相去甚遠。

?米湯中砷含量高

美消費者報告ConsumerReports發布的新報告《Howmucharsenicisinyourrice?》中提示:米湯中砷量很高,5歲以前孩子不能用米湯來代替牛奶。

砷主要聚集在大米的外殼(米糠),白米就是磨掉外殼的米;一般而言,精米中含量最低,糙米中比較高,而米糠中的含量能夠超過精米中的10倍以上。用大米煮湯後,大部分砷進入了水中,導致這部分水(米湯)中的"砷濃度"提高(而實際上大部分的營養成分依然在米粒兒中)。

正確的輔食:稠粥,且配以其他種類的主食

6.只喂糊糊好消化

最初添加輔食,必須是泥蓉狀的食物,而且越細越好,以免過多刺激寶寶幼嫩的胃腸道。隨著寶寶月齡增大,泥狀食物吃了一段時間後,要及時調整食物的形態,逐漸過渡到碎末狀、小塊狀,長期吃泥狀食物不利於孩子咀嚼能力的鍛煉,而且可能造成一歲以後的厭食。

有的媽媽會問,寶寶的牙齒都沒出幾顆,怎麼咀嚼呢?答:寶寶的牙齒包在牙床裡,足夠堅硬可以咀嚼。

真相:各月齡寶寶食物性狀推薦

年齡食物

6個月稀滑的糊

7~8個月稠糊和泥蓉狀

9~11個月有顆粒的泥蓉狀食物,如菜肉粥

1歲~1歲半軟飯、切碎的肉和菜

1歲半~2歲略為切碎的家常飯菜

幾種典型的錯誤輔食都講完了,你中招了嗎?


0到1歲飲食
一歲寶寶的手扭傷了怎麼辦?

一歲寶寶的手扭傷了怎麼辦?

寶寶喝不完的奶粉怎麼處理

寶寶喝不完的奶粉怎麼處理

孩子牙齒最近變綠和喝酸奶吃零食有關系嗎?

孩子牙齒最近變綠和喝酸奶吃

何為內向腳趾和外向腳趾

【症狀】:  內向腳趾與外向腳趾都比較常見。  【應對措施】:

Copyright © 親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