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親寶網
親寶網
 親寶網 >> 1到3歲 >> 1到3歲教育 >> 生的起養不起,隔代教育害苦了誰?
1到3歲飲食1到3歲護理1到3歲疾病1到3歲教育1到3歲問答

生的起養不起,隔代教育害苦了誰?

現在80後漸漸成社會主力,生活的壓力讓她們沒有辦法放棄一方的工作在家養育寶寶,只好將寶寶交給雙方父母。好一點的老人在兒女家中照料孫子,在外打工的只能把孩子留在老家。平時孩子連父母的面都見不到。現實真實寫照--”生的起養不起“”媽媽生姥姥養“。這樣的隔代教育不但讓孩子和父母本身親情被淡化,而且老人傳統的教育觀念,很可能讓孩子人格發展不全面。真的是“溺愛後果很可怕”!其實現在中國多少家庭被隔代教育的孩子養成了”小公主“與”小皇子“。小編看到許多媽媽大吐苦水,大家都來圍觀,這個問題在自家身上有沒有出現吧!

故事一:孩子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太過溺愛

小果果是一個讓爸爸媽媽頭疼的孩子,因為她從小被爺爺奶奶帶大,爺爺奶奶對她百依百順,所以果果變得任性,嬌生慣養的她容不得別人對她說一個“不”字“。小果果已經4歲了,但是她到現在吃飯還是由爺爺奶奶喂,不好吃就立刻垮下小臉。爺爺奶奶早上六點就起床為寶貝孫女准備早餐,但果果十點起床後卻對早餐不屑一顧。早上不起晚上不睡的果果半夜還要纏著爺爺講故事,要不就要看動畫片......果果這樣自我的性格爺爺奶奶似乎一點也沒有發現,也不允許果果爸爸媽媽教訓果果。真真是一個”小公主“。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常常對自己的兒女嚴格要求,而面對自己的小孫子小孫女時,卻怎麼也愛不夠,家長架勢和威嚴蕩然無存。其實,只要少一點點愛,隔代教育就能變得更完美。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實施呢?第一,和平時保持一樣的習慣。要求孩子每天都按時睡覺、按時起床。可能這對孩子來說並不容易做到,因為有時電視看得起勁,就會要求“今天就晚一點睡吧”,這時候爺爺奶奶要堅持自己的決定。其次,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讓寶寶自己做,這能讓寶寶明白——我自己也是很能干的。相反,如果事事代勞,寶寶就是能自己做也不願做了。

故事二:孩子想要什麼都給,讓孩子沒有一點獨立意識。

暑假,爸爸媽媽要上班,小嘟嘟和爺爺奶奶在一塊。某天一家人逛商場時,小嘟嘟看到了一件小火車模型,這架小火車可以在設定的軌道上轟隆隆地跑,爬山坡過隧道,小嘟嘟很喜歡,讓爸爸媽媽給他買。媽媽告訴小嘟嘟:“如果你真的很想要這架小火車,媽媽可以給你買。但是你要每天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做一件事情,如果你堅持兩個星期,爸爸媽媽就給你買。”小嘟嘟很不情願地哭了起來,被爸爸媽媽帶回了家。可是,爺爺奶奶卻在第二天偷偷給小嘟嘟買了回來。

其實,小嘟嘟媽媽所采取的方法叫“延遲滿足”。現在的家庭大多數都只有一個孩子,加上物質生活十分優裕,結果造成了對孩子的極度寵愛、有求必應。長久下來,孩子就會覺得“只要我要求,就可以得到”,往往不再願意花上一段時間去等待。為此,家長應該善於利用甚至制造一些讓孩子學會等待的機會,比如在游樂園玩耍時可教育孩子遵守秩序,排隊等待;平時有意識地讓孩子玩一些比較復雜的游戲等等。這能讓孩子養成有始有終、堅持不懈做好每件事的習慣,使孩子終身受益。爺爺奶奶就是因為不明白爸爸媽媽的心意,才出現這樣的情況。因此,老人要學習新知識,更新舊觀念,掌握現代教育的“孫子兵法”。

故事三:不敢帶孩子出門,怕外面不安全。

爺爺奶奶和小甜甜在一塊時,幾乎都呆在家裡。奶奶要出去買菜、爺爺出去理發,都一定留一個人在家陪著小甜甜,如果小甜甜要求和爺爺奶奶出去,奶奶就會說:“小寶貝,聽話,外面多危險啊,就在家呆著,乖!”在家裡呆上一整天,在小甜甜的強烈要求下,奶奶才會在傍晚帶他去小區綠地玩一會兒。

老人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當然不是壞事。可是,也不能因為安全,就把孩子禁锢在家裡,一步也不讓他們多走。爺爺奶奶如果要出門,只要不是太遠(比如買菜等),可以把孩子帶上,孩子還能幫助爺爺奶奶提一些比較輕的東西,這樣他會有成就感,學會幫助他人。還可以在晚飯後帶孩子出去散步,給孩子購買一些運動器械,比如繩子等,讓他去草坪上跳一會兒繩。只要稍微注意安全,孩子就能玩得很開心,要盡量給予他們這些自由。

故事四:爸爸媽媽把孩子交給老人就大撒手了。

案例情景4:暑假裡,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幫著帶孩子時,很多父母就認為這完全是老人的事了。當晚上下班回家後,孩子想要和爸爸媽媽親熱一會兒,爸爸媽媽卻說:“乖,爸爸(媽媽)現在有事情要做呢!你去找爺爺奶奶,讓爺爺給你講故事!

爺爺奶奶替代父母,這是一類客觀事實。有許多家長平時非常忙,回家後孩子纏著爸爸媽媽。爸爸媽媽常常拒絕,而某些爺爺奶奶也趕快把孩子帶走,“別耽誤爸爸媽媽工作了!”其實這是不妥當的,爸爸媽媽需要擔起教育的主要責任。雖然這在現實中做起來很難,但還是要堅持。下班回家,即使再忙再累,父母也要抽出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老人也需要監督自己的兒女:“你應該和你的孩子相處!”

故事五:對於孩子性格暴力視而不見,孩子自我意識太強。

牛牛媽媽說:偶爾我帶兒子在小區裡出現,很多媽媽都會給我告狀,說牛牛喜歡打別的小朋友,喜歡搶別人的玩具,但爺爺奶奶從不說他,更別說教育了。現在兒子也知道爺爺奶奶“對他好”,每到周末想帶他回自己家,他死活都不肯。對於這一點,爺爺奶奶絲毫不擔心孫子和我們的關系問題,反而在那樣的時候會不停地誇孫子“真是有良心”,“真是個可人疼的好孫子”。最近,我想送兒子上幼兒園,爺爺奶奶又以年齡太小為由不讓送,還總說我們不滿意孩子讓他們帶,他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等等的話語,害得我和老公總吵架。

不知道年輕的爸爸媽媽看到牛牛媽媽的傾訴,會不會找到似曾相識的感覺。現在的爸爸媽媽大部分都是80後的年輕人,他們的父母都僅是中年,又只有這麼一個孩子,所以自然就會很願意幫助照顧第三代。關於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讓我想起了前兩年俄羅斯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的一項研究:“相對於父母帶大的孩子,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創造潛力要高出40%!也就是說,這群孩子的思維方式比同齡人更奇特,遇事容易得出別出心裁的解決辦法,更容易找出新的解決途徑,而這些正是天才們所具備的特點。”在這裡我要提醒爸爸媽媽的是,這裡的爺爺奶奶帶的方式是指那種什麼都由著孩子的方式,而非針對“懷抱式”教養,什麼都不讓做,唯恐摔了、碰了、磕了的那種養育方式。除此之外,很多研究表明,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自我”意識很強,感知力發達,想象力豐富。尤其是對那些父母工作繁忙,得不到充足關愛的孩子而言,爺爺奶奶的愛彌補了父母之愛不足的現實,滿足了孩子的親密需求,有安全感。

但是話說回來,對任何家庭而言,教育孩子都應該是父母自己的事情,如果爸爸媽媽因為各種客觀原因沒有辦法承擔起“陪育”孩子的職責,反而理所應當地認為爺爺奶奶就該承擔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在這裡我所說的“陪育”是“陪伴”孩子和“教育”孩子這一雙重任務。對年齡小的孩子而言,“陪伴”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沒有起碼的陪伴就談不上任何形式的教育。如果爸爸媽媽讓爺爺奶奶“陪育”孩子,那麼老人出現方法上與爸爸媽媽的不一致或者是錯誤、出現家庭關系的復雜化和矛盾、出現孩子搖擺在兩代人之間,無法和父母建立正常的、健康的親子關系都是正常現象。

故事六:為孩子代勞一切,孩子自主能力被削弱。

小安安今年5歲了,他是個愛勞動的好孩子,看著廚房忙碌的媽媽,就想幫助媽媽做飯,還能多陪媽媽一會,但是姥姥卻害怕安安傷到自己,把醬油撒得到處都是,堅決不讓他進廚房。

孩子可是最勤勞的人了,爬、走、跑、爬樓梯什麼的,孩子都喜歡自己來,甚至吃飯、穿衣服、刷牙、洗臉,都想要嘗試,還很喜歡幫家人“做家務”呢!但是,很多老人為了減少麻煩(孩子自己爬樓梯太慢、吃飯時把食物到處灑、幫忙拿東西容易摔壞……),喜歡為孩子代勞一切。如此一來,孩子鍛煉身體的機會減少了,自理能力也得不到鍛煉,想要幫忙的心也泯滅了,會逐漸變得懶惰、自私。

故事七:不讓孩子亂動房間其實在抹殺孩子探索欲望。

小寶3歲,是個特別活潑好動的寶寶,但是在家他只能和自己的玩具作伴,因為他想玩什麼的時候奶奶總是不讓玩,收拾好的房間什麼都不讓碰。

這個髒別碰!這個收拾好了別搞亂!那個容易爛別動!那個你不懂別摸!孩子喜歡摸摸這個碰碰那個,通過這個“搗亂”的過程,他們探索到了很多東西,學到了很多知識。但很多老人一天到晚跟孩子說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孩子的探索欲望就會慢慢被遏止,會變得膽小。

看了上邊的故事,准備生寶寶的你是不是也為了孩子的教育發愁,其實父母在孕前准備好相關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你用技巧和父母溝通,那隔代教育也許就不是問題。

第一,先從自己身上找症結,爹娘寵,孩子嬌,唯獨沒有自己的問題,這種態度是不對的。自己是否真把培養孩子某個習慣視為教育的關鍵?自己是否投入了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如果管教只是我們偶爾的沖動,那麼首先改變我們自己的態度。

第二,去了解和學習一些中老年人心理發展特點的知識,了解家中老人具有什麼樣的特點。比如,思想上的保守性、人格上的固執等。這樣你就會對老人的行為有所理解,就不會把你的所有的精力和情緒放在如何去改變老人身上,在所謂的教育新理念上和他們僵持。改變一個人是很難的,尤其是已經過了大半輩子的老人,所以收起無效的想改變老人的想法,而是考慮一下如何在自己僅有的時間裡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孩子、教育孩子。

第三,如果真的要幫助孩子培養某個習慣或改掉一個壞習慣,請先和長輩進行充分的溝通,相信沒有一個孩子的祖輩會願意溺愛孩子的,如果我們取得了他們的理解,全家在教育上都保持一致,這樣的教育環境才是最有利於孩子的。

第四,不要視自己的觀點和辦法為理所當然,也不要認為任何改變都會一蹴而就。教育孩子一次方法的對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保持一貫的態度。自己心情不好了,就管教嚴點。自己心情好了,就放松點,這種教育模式是最要不得的。至於到底誇孩子對,還是打孩子對,本身沒有標准答案。如果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結果,多誇點沒錯。如果孩子是在利用我們的愛,想要打破既定的規則,那麼打一次也是可以的。

第五,媽媽要在上班前的產假裡盡量自己帶寶寶,和寶寶保持穩定的、親密的、一對一的互動關系。上班以後,爸爸媽媽一定要想辦法在下班後多爭取和寶寶在一起的時間。而對1歲前的寶寶而言,就需要爸爸下班後多分擔些家務,多去替妻子面對一些婆媳間的問題,把接近寶寶的時間和機會讓給媽媽,因為在這個階段媽媽對於寶寶的成長能夠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最後一點,就是我們每個人需要在生活中細細領會“身教重於言傳”這一句樸實的名言。不要認為我們的行為方式就是這樣的,已經改不了了,而孩子應該比我們好。拿溝通來說,如果我們不懂得如何尊重祖輩,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與我們的父母溝通,那麼我們實在不敢奢望孩子比我們行。

老人對於孩子的溺愛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孩子的父母如何把握並解決隔代教育過程中的矛盾,如果你不能處理好這個矛盾,給你的建議:自己的孩子還是自己帶吧~

1到3歲教育
寶寶睡覺搖頭怎麼回事

概 述 有些家長會注意到寶寶睡覺時有搖頭

寶寶1歲半,眉毛縫了三針,怎麼辦?

寶寶1歲半,眉毛縫了三針,

換幼兒園會對孩子的心裡造成影響嗎

換幼兒園會對孩子的心裡造成影

寶寶感冒停了米粉,後來就不愛吃了,怎麼辦

寶寶感冒停了米粉,後來就不愛

Copyright © 親寶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