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親寶網
親寶網
 親寶網 >> 新生兒 >> 關於新生兒 >> 新生兒常見生理現象
新生兒喂養新生兒護理新生兒疾病新生兒問答關於新生兒

新生兒常見生理現象

    發熱及體溫不升

    新生兒體溫調節的特點決定了新生兒既怕冷也怕熱。因為,新生兒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皮下脂肪層薄,血管豐富,汗膘發育不成熟,體溫調節中樞不完善。所以,新生兒的保暖功能和出汗散熱功能都很差,體溫不穩定。尤其是早產兒、小胎齡兒、窒息兒及所有高危新生兒。如果保暖不夠,新生兒會表現為嘴周圍及四肢發青、不吃奶及體溫不升,測體溫常在35℃以下,甚至出現硬腫症、代謝失調等症狀,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相反,如果過分捂,新生兒由於散熱功能差,容易發熱,甚至高熱抽風。因此,對新生兒既要注意保暖,又不能過分捂。

    脫水熱和生理性體重下降

    有的新生兒在出生後2~3天後突然發熱,甚至體溫高達38℃~39℃,持續數小時至1~2天。

    發熱期間,小兒一般狀況良好,個別情況下,熱度高,持續時間長,且有煩躁、口渴、不安、尿少等症狀,則要輸液或給鎮靜劑,一般無需特殊治療。沒有感染,不要用抗生素。要打開包被,洗溫水澡,喂些白開水,就會自然退熱。這種現象叫做“新生兒脫水熱”。新生兒期不能使用退熱藥,更不能越發熱越捂,否則會致小兒高熱驚厥。

    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出生後2~3天會出現皮膚、粘膜和眼球的鞏膜發黃。最初限於面部,4~5天黃疸程度達高峰,可達軀干四肢近端,7—10天開始減輕並逐漸消退。在黃疸出現的同時,新生兒一般情況良好,精神佳,吃奶香,且大便呈黃色,這種現象叫新生兒黃疸,是由於新生兒膽紅素代謝障礙引起,對新生兒健康無損害,無需特殊治療。如發現黃疸出現得過早、發展過快、程度過重或消退後又出現或持續不退,並有加重趨勢,在黃疸出現同時,小兒精神欠佳,吃奶不香,大便色白,則屬異常,應當馬上去看醫生。

    月經和白帶

    新生兒在出生前就受母體激素的影響,長出生殖器。出生後母體激素的影響被切斷故而發生“激素撤退現象”,如女嬰出生後3~4天出現白帶和陰道出血即假月經,無論男嬰和女嬰乳房都會腫脹,乳頭有乳汁流出。這些都屬生理現象不必擔心也無需治療,更不必擠乳頭,否則會引起乳房腫脹,導致細菌感染,發生乳腺炎甚至乳腺膿腫。

    皮膚色斑

    1.青斑。多見於骶尾部、臀部、手、足、小腿等部位,呈蘭灰色,形狀大小不一,不高出皮膚,無不適。這是皮下色素堆積的結果,又稱胎斑或胎記,不需要治療,一般5~6歲時可消失。

    2.紅斑。為雲狀紅色痣,又稱毛細血管瘤。常見於眼睑前額及頸後部,這是接近皮膚表面的微血管擴張所致,大約在1歲左右時消失。

    3.草莓狀痣。表面似草莓狀不平,醫學上稱為草莓狀血管瘤。出生後6個月內可長得很大。之後顏色會漸漸變淺,大約到3歲時消失,如未消失,可給予治療。不主張在新生兒期給予手術切除治療。

    新生兒紅斑

    初生嬰兒,有時突然出現皮膚紅色丘疹,有的丘疹周圍有紅暈,看起來挺嚇人。其實出疹的同時新生兒一般情況良好,精神佳,吃奶好,如不發燒,多在1~2天不治自消。這就是新生兒紅斑,是一種過敏性的生理現象。因為新生兒皮膚嬌嫩,皮下血管豐富,角質層發育不完善。當胎兒脫離母體後,便從浸泡中來到干燥的環境,受到空氣、衣物、洗澡用品等物的刺激,皮膚便會出現這種玫瑰色紅疹,可以說是適應環境變遷的生理反應。所以新生兒用品應以柔軟、清潔、刺激性小為宜。

    溢    乳

    新生兒在吃奶後常會出現吐奶,好像是吃多了,多余的奶從口裡流出。若新生兒一般情況良好,吐奶時沒有痛苦表現,這種吐奶醫學上叫溢乳。溢乳主要與新生兒的消化器官尚未發育完善有關。在新生兒期,胃容積小,肌壁薄弱,胃的上口松弛,下口較緊,而且胃呈水平位,這些都是引起吐奶的因素。溢乳在新生兒期很常見,對新生兒成長無影響。.只要在喂奶後拍拍嬰兒背部,然後采取頭高位側臥,保持安靜,防止吐奶時乳汁吸入呼吸道即可。

    如果新生兒吃奶後吐奶劇烈、頻繁,吐出物不正常,伴小兒精神差、不願吃奶、腹脹、大便不正常及體溫不升等,要及早就醫。
 
    睾丸鞘膜積液

    有些男嬰出生後,兩側睾丸一大.一小,或兩側睾丸都較一般男嬰的大,摸上去較硬,用手電筒照時透亮,這就是睾丸鞘膜積液,俗稱“水蛋”。液體在睾丸周圍,與腹腔不相同,稱非交通性睾丸鞘膜積液。如果液體與腹腔相通,也就是說,嬰兒立起時陰囊增大,平臥時陰囊縮小,這種情況為交通性睾丸鞘膜積液。如果在睾丸上方,又有一個單獨的囊腫,那就是精索鞘膜積液。

    新生兒期大多數為非交通性睾丸鞘膜積液,多在2歲內自然吸收。如果2歲後仍沒有自然吸收,甚至增大,則需要手術或藥物治療。何時及采用何種方法治療,需要由醫生決定。

    腹股溝斜疝

    有些男嬰出生後陰囊內可摸到囊性包塊,這種包塊時大時小,摸上去柔軟有氣體感覺,小兒哭鬧或腹壓增加時包塊增大,平臥或臀高頭低位時包塊減小,甚至消失,這就是腹股溝斜疝,俗稱“氣蛋”。腹股溝斜疝發生與新生兒腹股溝管尚未發育完善有關。在嬰兒用腹壓時,部分腸管通過腹股溝管進入陰囊。“氣蛋”忽大忽小或可以完全還納到腹腔的嬰兒,不一定馬上進行手術治療。但是,如果“氣蛋”不能還納入腹腔時,手摸上去很硬或嬰兒伴有疼痛時,常常提示有腸管嵌頓,也就是說,腸管卡在腹股溝管裡了。在這種情況下,腸管不能自由活動,卡得時間長了,由於血液供應受阻,腸管則會發生壞死。遇到這種情況,需要馬上就診及治療。

    臍    疝

    不少嬰兒肚臍往外凸,隨著嬰兒用力及腹壓增加,凸出部分隨著增大,以手壓迫凸起部位,有咕碌碌聲音,這就是臍疝。

    隨著嬰兒的成長,腹直肌進一步發育,肌力加強,臍疝多在1歲內自然消失,一般不需治療。如果越來越大,而且臍疝內容物(多數為腸管)不能還納到腹腔,或臍疝囊壁與內髒有粘連,則應盡早就診,及時治療。

    過去有人主張用硬幣壓迫包扎,或以膠布粘貼,這些處理常常收效甚差,而且影響臍部發育,或引起膠布過敏,現在並不推薦使用。

    本病要與臍膨出區分開,後者為臍周先天缺陷所致,使部分腹腔內髒脫出體外,如覆蓋在內髒表面的腹膜破裂,則發生腹腔內髒外翻。所以,對臍膨出要及時手術治療。

    臍肉芽腫

    臍帶脫落後,局部總是潮濕的,仔細看可見局部有柔軟、粉紅色或紅色肉芽。肉芽呈米粒或綠豆大小,表面有組織液,有時有膿液,這就是臍肉芽腫,又叫臍茸。臍肉芽腫發生是臍斷端受細菌感染,發生慢性炎症刺激的結果。遇到這種情況,要及時就診。一般需要用1%的硝酸銀溶液灼燒,有時還需要將肉芽腫清除後再用硝酸銀溶液灼燒。用硝酸銀溶液處理時要注意保護皮膚,不要傷及周圍正常組織。

    鵝口瘡

    新生兒鵝口瘡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表現為嬰兒口腔粘膜上有白色乳凝狀物附著於口腔兩側頰粘膜、舌及上腭表面,不易擦掉,擦掉後局部形成紅色淺表潰瘍面。如未及時治療,病變范圍擴大可延伸到咽喉甚至呼吸道,這就是新生兒鵝口瘡。

    引起新生兒鵝口瘡的原因包括:使用抗生素、體弱、營養不良或母親有生殖道念珠菌感染,消化不良嬰兒更容易發生新生兒鵝口瘡。

    預防新生兒鵝口瘡的方法包括:治療孕婦生殖道念珠菌感染、嚴格消毒奶具、護理嬰兒要注意衛生和避免濫用及長期應用抗生素。

    另外,由於母乳中存在有抗感染因子,母乳喂養嬰兒鵝口瘡發生率低,采用母乳喂養嬰兒也有助於預防新生兒鵝口膿疱病

    常常發生在新生兒的皮膚皺褶處,如頸部、腋下及大腿根部,可見大小不等的膿疱,膿疱周圍皮膚微紅,疱內含有透明或混濁液體。膿疱破潰後液體流出,會留下像灼傷一樣的痕跡,這就是膿疱病。

    膿疱病的病原體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這些細菌可存在於健康人的體表,但不發病。新生兒由於皮膚柔嫩、角質層薄、抗病力弱、皮脂腺分泌多,如果不注意皮膚清潔,皺褶處通氣不好,加上嬰兒哭鬧時,常將膿疱擦破,引起化膿,嚴重時還可引起敗血症。

    新生兒膿疱病關鍵在於預防,應勤洗澡,更衣,衣服要柔軟、吸濕性強及通氣良好。注意皮膚護理,一旦發現1~2個膿疱,及時以75%的酒精液局部消毒。用棉簽擦破膿疱,排膿汁,干燥後即愈。膿疱較多,伴有發燒、吃奶不香、精神不佳的嬰兒,一定要及時就診,並使用抗生素治療。

    顱內出血

    新生兒顱內出血是新生兒死亡和神經精神後遺症的原因。因出血部位不同,所以嬰兒表現不同。有的表現較典型,如煩躁不安、易激惹,甚至驚厥等興奮症狀;未成熟兒的表現包括:精神差、拒乳、肌張力低下、呼吸暫停和反射消失等抑制症狀;也有部分症狀輕,且不典型,不易被發現。

    引起新生兒顱內出血的原因包括產傷性和缺氧性。產傷性原因包括:臀位分娩後出頭困難、急產、產鉗或胎吸助產。缺氧性原因包括:官內缺氧、出生時窒息、胎盤功能低下、胎盤早剝、臍帶因素及產婦嚴重疾病,如心髒病或高血壓等。

    對可能存在顱內出血的嬰兒應加強監護,進行頭顱B超檢查,及時發現,及早治療。出院後還需要在門診隨診,並采取適當措施,避免和減輕嬰幼兒期及以後的智力和行為障礙發生。

關於新生兒
我該繼續把便嗎?

我該繼續把便嗎?

女孩子九歲半,檢查右側乳頭偏上有腺體,左側無變化,

健康咨詢描述:

嬰兒不睡覺怎麼辦

概 述 很多家長都面對過樣的問題嬰兒不睡

寶一歲多,便便很硬,一粒粒的,怎麼辦?

寶一歲多,便便很硬,一粒粒

Copyright © 親寶網 All Rights Reserved